洪澤湖畔“掘寶人”——記江蘇“最美基層干部”裴安年
1月10日,天氣晴好,一節(jié)走心又生動的黨課在淮安市洪澤區(qū)舉行,現(xiàn)場不時傳出陣陣掌聲。“洪澤湖大堤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,不僅有著眾多不可移動的文物點,還有豐富的石刻遺存。”主講人洪澤湖博物館原館長裴安年以《賡續(xù)大湖文脈 增強文化自信》為題,結合自身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經(jīng)歷和洪澤湖文化歷史研究歷程娓娓道來。
“熱愛文博工作,享受發(fā)現(xiàn)樂趣。”這句裴安年常掛在嘴上的話,正是他傾情文博事業(yè)40載的真實寫照。1983年,經(jīng)組織安排,裴安年被調至文化部門從事文博工作。“剛入行的兩年里,我常常背著標本袋,徒步在洪澤的鄉(xiāng)間田埂、偏遠荒灘,對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的文化遺存分布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查。”功夫不負有心人,他調查發(fā)現(xiàn)的新石器時期遺存,將當?shù)卦缦扔涗浀娜祟惿钅甏蚯巴七M2000余年,確定洪澤歷史文化遺存60處。1991年,裴安年根據(jù)自己的考古調查撰寫成《洪澤縣考古調查述要》,1992年撰寫了《江蘇洪澤縣考古調查簡報》,他的調查成果填補了洪澤文博檔案的空白。洪澤人稱他為“洪澤湖畔‘掘寶人’”。
洪澤湖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館,也是南京博物院分院。2003年,洪澤計劃籌建洪澤湖博物館,裴安年作為資深文博工作者負責人員培訓及藏品的征集、收藏、整理、建檔等工作。“一次我從當?shù)嘏沙鏊鶎か@一把4米多長、近200斤的大槍,是過去漁民用來打野鴨的,抗戰(zhàn)中也打日本侵略者,又名‘功臣槍’。”裴安年回憶說,當時他如獲至寶,扛起大槍,步行好幾百米送到船上,搬回館里,一點也沒覺得累。兩年時間里,裴安年先后跑了18趟老子山。2004年,洪澤湖博物館籌建完成,裴安年也從此擔任洪澤湖博物館館長。
“只要一到洪澤湖大堤,我就會變得異常興奮,精神狀態(tài)特別好。”現(xiàn)年70歲的裴安年十分健談,他說,洪澤湖大堤遺存內容豐富,點位分散,僅石刻遺存就有300多處,為了將這些文化遺存一一調查錄入,40年來他每年徒步研究大堤石刻10余次,總行程1000多公里。他記錄了洪澤湖大堤的每一處遺存和每一塊碑刻的位置及內容,并為這些遺存和碑刻建立完整的檔案。“2019年,洪澤湖出現(xiàn)罕見的枯水期,許多淹沒在水下的碑刻重見天日,得到相關消息后,我徒步16公里進行搜尋,發(fā)現(xiàn)兩塊紅色石刻遺存‘人民屏障’‘保民生安全’。”裴安年說,在他的參與下,共發(fā)現(xiàn)各類文化遺存128處,洪澤湖大堤先后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4年6月,隨著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,洪澤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
為向人們解讀洪澤湖大堤的歷史文化,裴安年查閱了大量典籍資料,僅與洪澤湖相關的古代詩文他就收集了600多篇,并為每篇詩詞作注解。目前,他已將其中400余篇詩文編輯成冊并出版,他還將多年來對洪澤湖大堤的調查、研究,收集的石刻拓片等編輯出版。從事文博工作40年來,裴安年的工作日記有20多本,記錄文字20余萬字,國家文物局出版的《中國文物地圖集·江蘇分冊》記錄著他對洪澤區(qū)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成果。
去年4月,因年齡、身體等原因,裴安年離開了傾情工作40年的文博崗位。臨別時,他將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無償捐贈給洪澤湖博物館,并繼續(xù)為文博事業(yè)發(fā)展獻計獻策。近日,裴安年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“最美基層干部”榮譽稱號。
江蘇蘇訊網(wǎng)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本網(wǎng)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